《龍在吟》,中國的聲音,現代語境下古老的迴響。
東方的嗩吶、管子、排簫、竹笛、陶笛、葫蘆絲,西方的薩克斯,演奏大師郭雅志信手拈來;輔以古箏、二胡、烏德琴、小提琴等弦樂器密切配合,要的是律動,玩的是即興。中國音樂本有爵士的靈魂,舞蹈的屬性,更有海納百川的精神。神遊先秦,你聽到的該是此等風骨;夢迴大唐,你感受到的該是這般風情。
作曲/編曲/製作:吳懿鋮
作曲/編曲:Utar Artun
錄音師/混音:Benny Grotto
母帶:Jeff Lipton, Maria Rice
嗩吶/管子/排簫/竹笛/陶笛/尺八/葫蘆絲/薩克斯:郭雅志
古箏:翁慧
二胡:何涛
人聲:吳懿鋮、Tash Ostapovicz
烏德琴:Jussi Reijonen
鋼琴/鍵盤/爵士管風琴/打擊樂:Utar Artun
木吉他/電吉他:Aleif Hamdan
貝斯:Galen Gregory Willett
架子鼓:Nick Sanchez
小提琴:Layth Sidiq, Bengisu Gokce, Heeyeon Chung
中提琴:Gerson Eguiguren
大提琴:Cristobal Cruz-Garcia
《龍在吟》創作手札
《龍在吟》是我擔任製作人的處女作。從創作第一首曲子到做完母帶,歷時三年。
第一次操刀製作就能和郭雅志這樣的大師共事,是榮幸,也是挑戰。整張專輯共十一首曲子,我創作了其中九首。寫歌出生的我面對器樂創作,尤其是自己並不熟悉的民族樂器,一開始怎麼寫都不對路。記得當时郭老師帶我去他家地下室,把樂器一件件攤開來給我做示範,從音域、音色,再到常見演奏技巧和他的獨門技巧,我就這樣邊聽邊學,像個學徒般漸漸掌握了為民族吹管樂器作曲的門徑。
郭老師的演奏博采眾長,不僅有原汁原味的民族傳統調調,更融合了爵士、拉丁、放克,以及世界音樂的元素。專輯創作之前,郭老師就表示想出品一張多元、時尚、有別與他以往錄音作品的專輯。這正合我放任不羁愛自由的性子。依然在那間地下室,郭老師為我示範了他在伯克利印度樂團和中東樂團表演過的作品片段,那些風騷、靈動、有別於傳統中西方音樂的旋律和節奏深深吸引了我。不禁聯想,早在隋唐時期中原漢族的音樂就和西域的音樂做過一次親密的融合,以嗩吶、二胡為代表的樂器傳入中土,燕樂二十八調也成了宮廷正宗,為何現在人們提到中國音樂卻只剩五音, 為何漢室的音樂就不可以是舞蹈性或建立在律動之上的,為何千百年來我們的音樂只能做詩歌的點綴或文字的附庸?這張專輯,我想帶聽眾們一起去感受和思考這個問題,什麼才是中國音樂原本的樣貌?未必忠於“傳統”,卻可能更接近“傳統”;分明是現代的電聲樂編制,卻可能更好地和遠古對話;絲路啊絲路,你曾帶給我們的絕美,難道依然要猶抱琵琶半遮面嗎?
路線明確,創作便越來越大膽。值得慶幸的是,整個過程中郭雅志老師並不約束我的曲風,反而鼓勵我嘗試新的手法,融入不同的元素。他推薦我聽印度大師 A.R. Rahman 的電影配樂,聽日本三味線組合吉田兄弟的作品,聽尺八和日本箏的對話,聽印地安木笛獨奏,聽他喜歡的美國爵士薩克斯大師們的傳世經典……慢慢地,我發覺所謂的“東方意境”其實在哪兒的音樂裏都有,我發覺印度人和日本人做的音樂有時比中國更“中國”。或許,“音樂無國界”真的不止是一句說辭。當年的長安城想必就是現在的紐約,全球流行音樂榜單前十名的曲子大概都是在長安城裡炮製出來的,曲子長啥樣,我們已不得而知,但至少我們可以擁有先人的胸襟吧。
除了郭雅志老師,整個創作過程也離不開我和郭老師共同的好友 Utar Artun 的协助。Utar Artun來自土耳其,在伯克利音樂學院和新英格蘭音樂學院分別念完學位後便成為了伯克利教授,是圈子裡公認的天才音樂家。這張專輯裏,大家能聽到Utar Artun應郭老師委約創作的兩首嗩吶曲《藍調北京》(Beijing Blues)、《情迷土耳其》(Turkish Delight)。同時,他還為我創作的好幾首曲子編了曲,並完成了部分後期製作。
我是個有野心的作曲人和製作人,這也是張有野心的專輯。希望我們所做的融合並無違和,但願我們的叛逆並不違逆。如果大家喜歡,便是對三年的努力最好的回報。
——吴懿铖(专辑作曲人,制作人)